祭孔佾舞
![]() |
---|
祭孔樂舞的內容以頌揚孔子生前的業績為主,是樂、歌、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。其樂源於孔子所推崇的“韶”;舞源自“夏”;詩來自隋代牛弘、蔡徵的創 作。樂曲八音齊全、古樸純正、典雅悠揚、金聲玉振。舞生三十六人左手執龠(音“樂”),以龠為舞具,取吹之器以立聲之意;右手執羽,秉羽則取飾物以立容之 意。預備姿勢為雙手在胸前相交,合成“十”字形。第一個舞蹈造型,代表一個字。歌生唱完一句歌詞,樂曲奏畢一節,舞生正好完成一組動作,舞姿剛勁舒展,具 有雕塑之美。樂生共四十五人,演奏的樂器有古箏、古琴、笙、笛、簫,以及早已在舞臺上消失的,如箎(音“遲”)、損、柷、敔(音“語”)、編鐘、編馨等。 祭孔禮儀過程與樂舞相結合,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國學祭孔特色,給人以崇高的藝術享受。主祭官、陪祭官、執事官、樂生、舞生、歌生百餘人表演,場面宏大,古樸 嫺靜。 舞曲為清康熙年間頒佈。 《迎神》。雲:大哉孔子,先覺先知,與天地參,萬世之師。祥征麟紱,韻和答金絲,日月既揭,乾坤清夷。 《咸平樂》。初獻雲:予懷明德,玉振金聲,生民未有,展也大成。俎豆千古,春秋上丁,清酒既載,其香始升。 《甯平樂》。亞獻雲:式禮莫愆,升堂再獻,響協鏞,誠孚。肅肅雍雍,譽髦斯彥,禮陶樂淑,至今木鐸。 《安平樂》。終獻雲:自古在昔,先民有作,皮弁祭菜,于論思樂。唯天牖民,唯聖虹若,彝倫攸敘,至今木鐸。 《景平樂》。撤饌雲:先師有言,祭則受福。四海黌宮,疇敢不肅。禮成千撤,毋疏毋瀆,樂所自生,中原有菽。 《咸平樂》。送神雲:鳧繹峨峨,洙泗洋洋,景行行止,流澤無疆。聿昭祀事,祀事孔明,化我蒸民,育我膠癢。 《咸平樂》。春、秋二祭詞周,唯春祭以夾鐘為宮,倍應鐘起調,秋季以南呂為宮,仲呂起調。如迎神“大哉孔子”,春葉五,秋配六、凡、上、尺是也。 樂舞中這些唱詞每一句都有典故,大多出自《論語》《詩經》《大學》《周禮》《尚書》等古籍。祭孔樂舞不但對樂器有嚴格的規定,而且在樂曲種類方面特別講究, 分為牌子曲、經腔、鑼鼓腔三大類。牌子曲和轉頌、轉新令、轉老令等,是只奏不唱的曲詞,俗稱“大樂”,用於祭祀活動的開頭和結尾。現行各地文廟使用的樂曲 和歌詞基本上是沿用北宋大成府所編撰的,共有十四首,傳到明、清時期保留了六首。現在臺北孔廟仍在使用的《大成樂章》還有一、迎神《咸和之曲》。二、奠帛 初獻《甯和之曲》。三、亞獻《安和之曲》。四、終獻《景和之曲》。五撤饌《咸和之曲》。六送神《咸和之曲》。 清代祭孔典禮所使用的歌詞樂曲如下: 舞,在祭孔佾舞中佔有著極重要的地位。舞,有文、武之分。“羽舞”的舞者,手持羽龠,以其不用的兵器,象徵文德。“干舞”的舞者手持干戈,以其使用兵器,象徵武功。故舞有文舞、武舞,舞者稱“佾舞生”,簡稱“佾生”或“舞生”。 佾 舞生左手持龠,右手秉翟,二者併合時,左龠在內而右翟在外,左龠橫擺而右翟豎立。道具龠,屬於樂器,式樣如笛。普通吹奏,比笛短三孔,舞者,則是長於笛六 七孔。龠,木柄,雕龍頭飾金漆,龍口夾一羽或三羽。羽,野雉尾。在佾舞時,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節,稱為“節生”,或稱為“旌節生”。其作用為發號施令。站 在露臺左右兩側的被稱為“東節”、“西節”。其作用是指揮“起舞”和“止舞”。舞者站立時,其姿勢有:相內、相外、相上、相對、相背。頭部動作有:仰首、 俯首、側首、。身軀動作為:正面、鞠身、側面、回身直身。手勢有:起手、垂手、出手、拱手、挽手。足部動作有;蹺足、點足、出足、屈足、移足。步子有;進 步、退步。體態有:授愛、辭讓、謙輯、拜跽、頓首、舞蹈。 祭孔佾舞的程式一般來說如下:佾舞生36人在東節、西節的引導下,分東西兩班, 進入大成殿拜台,肅立待。在祭祀的六大程式:迎神禮、安獻禮、亞獻禮、終獻禮、撤饌禮、送神禮等過程中,皆有樂章與歌詞。只有三獻禮才加入佾舞。在東節的 引導下,佾舞生配合詩樂的節奏,起舞。西節下令:“舞止”時,則恢復肅立姿態。每一獻藝禮共記有三十二個舞姿,三獻禮共記有九十六個舞姿。四川綿竹市文館 所尚保管有清代祭孔佾舞的木刻版,頗具研究價值。 祭孔佾舞服裝目前大致有兩種類型的風格。一是沿用明朝的風格,二是沿用清朝的風格。色彩 類型也有暖色和冷色兩種。祭孔大典時,禮生的服裝顏色,樂生是紅色,佾生是黃色。明朝時認為此三色搭配最適合,最醒目。其配件有衣(穿衣)、褲(穿褲)、 鞋子(納履)、帽子(戴冠)、腰帶(系帶)及領由(中單)(左上右下)等六件。配套服飾包括 臺北孔廟目前按明朝南雍志之文舞圖譜排演使用的是明制“六佾舞”,其服裝式樣仿明制禮服。曲阜孔廟、北京孔廟其服裝式樣採用清代布料禮服。其色彩均以紅、黃、藍為主色調,傾向於暖色。目前四川德陽文廟、吉林省吉林文廟、上海文廟等地普遍採用此類服裝。 |